摘要
在轻工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知识体系广博、工程素养深厚”的一流轻工人才是推动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轻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陕西科技大学联合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创建了教学联合体,以数字化赋能教研形态,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打造了“互补共享”的教研教学新形态,构建了“多维协同”的工程能力培养新机制,形成了一流轻工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轻工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教学联合体在轻工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举措和成效。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是支撑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基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业大国,百余品类轻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轻工业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问
目前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仍依赖学科导向和知识驱动的模式,难以满足轻工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挑战包括3方面:①传统“知识驱动型”培养过程对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不充分。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灌输传授,以知识学习驱动创新,未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创新思想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和内在驱动,创新实践意愿不足,不能充分支撑创新能力培
基于行业发展对轻工一流人才的需求和现阶段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陕西科技大学持续深化与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联合全国不同区域的轻工院校、行业企业组建了跨学科、跨地域、跨组织的教学联合体,打破地域、时间、学科、组织间的限制,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教研形态,打造了“互补共享”的教研教学新形态,构建了“多维协同”的工程能力培养新机制,形成了“虚实结合、校际联合、产教融合”的轻工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如

图1 一流轻工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解决途径
Fig. 1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 cultivating first-class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针对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高阶能力不够、工程能力不强等问题,教学联合体坚持思政教育引领与创新实践体系并重,实现创新内驱力与创新实践的知行合一。通过传承“西迁奋斗精神”、建设国家级师生样板支部、学习“黄大年奉献精神”等举措,为创新教育提供信仰引领;通过院校共建思政示范课、共著课程思政实施指南,使思政深度融入课程,为创新教育提供思政引领;此外,通过学习“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身边优秀师生事迹,形成榜样激励。聚焦“信仰、思政、榜样”三元引领,联合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点,激发创新内驱力。
为了在培养过程中创造沉浸式科创文化环境,陕西科技大学常态化开展由全国知名学者和著名企业家主讲的“未央导师论坛”,定期举办校企科技成果创新展,并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和短期实践训练。以“创新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制度为创新能力培养护航,科创实践实现学生全覆盖。以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竞赛作为激励创新教育的载体,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加强科创文化熏陶、建立科创制度保障、投入科创竞赛实践,推动产教融合和教创互促,以产业发展需求引领科技创新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拓展创新教育途径保障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面对轻工行业发展对一流人才知识储备与学科交叉的新要求,教学联合体统筹“教学-科研-产业”资源,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培养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效果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线上线下双向深耕,为学生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提供保
教学联合体教师持续建设教学资源,编写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12部,校企通力合作,建设综合工程案例与资源300余个,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助力学生拓宽知识广度、拓展知识深度。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观实景、引实例、共实情”模式:将工厂现场视频引入教学课堂,企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工艺过程的理解;该课程模式获陕西省教学创新大赛最高奖,并深受学生好评。以产业需求引导人才培养,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线上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将解决工程问题思维的训练融入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拓展理论结合实际、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规划素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性要求,教学联合体深化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共建共享线上实践资源和线下实践基地,实现工程实践中“数字空间”对“物理空间”的补全,突破时空壁垒与学习深度的局
与行业世界名企共建实习基地,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和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搭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群。通过“校企双师制”,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与校企合作项目,以产业需求承托工程实践,使工程素养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全面夯实工程素养。
通过实践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到思维和能力的进阶提升,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继续深造比例提升至50%,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果稳步提升,近5年获授权专利150件、发表论文460篇,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21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奖项68项。多位毕业生已陆续成长为企业精英和技术骨干,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有力支撑了新轻工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教学联合体成员单位先后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批轻化工程专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主编/副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12本,7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奖。教学联合体中教师获得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领域顶尖人才、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智慧教学之星、陕西思政课程教学能手、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20人次。1个教师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师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7个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形成了多个教学名师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新轻工“科技、品质、绿色、智慧”的内涵式发展要求为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知识体系广博、工程素养深厚”的一流轻工人才是轻工类高校亟需完成的重要任务。陕西科技大学联合全国不同区域的轻工院校和行业企业组建了“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互鉴”的教学联合体,构建思政引领、创新驱动、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打造共建共享、线上线下双向深耕的教研新形态,构建多维协同、产教互促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立“虚实结合、校际联合、产教融合”一流轻工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践全方面保障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拓展知识体系、夯实工程素养,有力地提升了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师团队的协同育人能力。轻工高校将继续努力,坚持推进和完善轻工人才培养模式,为轻工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石 碧, 陈克复, 王 琪, 等. 我国轻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中国工程科学, 2023, 25(1): 167-177. [百度学术]
SHI B, CHEN K F, WANG Q, et al.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Light Industries in China[J]. Strategic Study of CAE, 2023, 25(1): 167-177. [百度学术]
张 辉, 刘新华, 许 伟, 等. 地方高校轻工专业产教融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3, 9(2): 7-11. [百度学术]
ZHANG H, LIU X H, XU W, et 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Training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of light lndustr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23, 9(2): 7-11. [百度学术]
史素青, 李安阳, 和 媛, 等. 西部地方综合性大学化学拔尖创新人才“进阶式”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4, 39(6): 1-8. [百度学术]
SHI S Q, LI A Y, HE Y, et 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ogressive”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 for Innovative Chemistry Talents at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J]. University Chemistry, 2024, 39(6): 1-8. [百度学术]
王文亮, 罗 清, 李新平, 等. 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 中国造纸, 2022, 41(5): 117-121. [百度学术]
WANG W L, LUO Q, LI X P, et al. Thinking and Reconstitu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ies under Post-epidemic Era [J]. China Pulp & Paper, 2022, 41(5): 117-121. [百度学术]
应少明, 谢丹华, 黄剑华. 虚实结合、产教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大学教育, 2020 (1): 156-159. [百度学术]
YING S M, XIE D H, HUANG J H.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Chemistry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Integrating Virtuality with Reality and Industry with Education [J]. University Education, 2020 (1): 156-159. [百度学术]
何冬梅. 校企合作视域下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分析——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 (18): 44-51. [百度学术]
HE D 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Long-term Mechanism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ajor[J]. Education Science Forum, 2024 (18): 44-51. [百度学术]
法焕宝, 刘作华, 李泽全, 等. 产研赛与导师制多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教学刊, 2024, 10(8): 153-156. [百度学术]
FA H B, LIU Z H, LI Z Q, et al. Exploration of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Combining Industry-oriented Competitions and Mentorship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24, 10(8): 153-156. [百度学术]
陈昊, 李钰, 耿莉敏, 等. 基于“学科-科教-产教”多维融合的能源动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4, 10(11): 58-61. [百度学术]
CHEN H, LI Y, GENG L M, et 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n Elite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Energy and Power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 Science and Industry” Education[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24, 10(11): 58-61. [百度学术]